不过这些理由允熥却不能说出口。
说出来,就等于公开与文官阶层决裂,他可不像蒙古人那样能完全对儒家文人不屑一顾。
在此时,由朱元璋制定的制度里面,大明朝廷的三根支柱就是宗室、勋贵和文官士大夫,贸然砍去其中一根支柱造成的后果是他不愿承受的。
所以允熥想了想,对茹瑺说道:“爱卿适才曾经说‘字确实是记事所用,但它却不仅仅是记事,它还是中华的文化’,朕可有说错?”
“陛下所言正是臣适才所说。”
“既然如此,茹爱卿是以为若简化了文字,就不能继承中华文化了?”
“陛下,这不是臣的意思。”
茹瑺马上就要辩解。
允熥却不让他辩解。
“茹爱卿,假设有两地,其中一地使用简化字,另外一地使用未经简化的字。
使用简化字这地方有一人,熟读四书五经,考取了举人;而另外使用未经简化的字之地,有一人只读过三年书,认识一二百个字。
这两个人,到底何人能继承我中华的文化?”
“这,”
茹瑺楞了一下,随即说道:“陛下,这只不过是特例,不足为凭。”
“这不是特例。”
允熥马上反驳道:“若是朕今日下旨,直隶地方使用简化字,其它地方仍使用未经简化之字,几十年之后,这样的例子将不少于数十万。”
“茹爱卿,你还未回答朕的话。”
“启禀陛下,若是如此,自然是使用简化字那人更能继承中华之文化。”
茹瑺咬咬牙说道。
“既然如此,在朕看来,那文字就仅仅是中华文明之载体,虽不可避免要使用,但且不可拘泥于此,一丝一毫不得变化。”
“陛下,臣并非是说文字一丝一毫不得变化。”
茹瑺赶忙辩解道。
“朕知晓,你适才已经说过了。
但朕要说的是,文字仅仅是中华文明之载体、表面之形式,切不可拘泥于形式。
所以朕以为可以推行简化字。”
“陛下,臣仍然认为,不应推行简化字。”
茹瑺仍然坚持到。
“茹爱卿,”
允熥此时的语气有所变化,说道:“朕意已决,无复多言!”
“臣遵旨。”
经过艰难的思考,茹瑺躬身领命,随后退回自己的座位上。
允熥已继位将近八年,一些习惯众人也已经摸清了(允熥其实也愿意有些习惯被摸清,作为暗示的信号),当听到他适才的语气后茹瑺就明白,他再顶下去,自己的下场不会好。
若此时有很多人一起向允熥进谏还罢了,法不责众么;但只有他一人冲锋陷阵,其他人都在观望,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众人谋福利?这样的事情或许有人能干出来,但茹瑺肯定是做不出来的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