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寒三友
这三个人是:王瘦吾、陶虎臣、靳彝甫。
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,陶虎臣开炮仗店,靳彝甫是个画画的。
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。
这是三个说上不上,说下不下的人。
既不是缙绅先生,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。
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。
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,一荤一素,还能烫二两酒;坏的时候,喝粥,甚至断炊。
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。
他们都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,对人从不尖酸刻薄,对地方的公益从不袖手旁观。
某处的桥坍了,要修一修;哪里发现一名“路倒”
,要掩埋起来;闹时疫的时候,在码头路口设一口瓷缸,内装药茶,施给来往行人;一场大火之后,请道士打醮禳灾……遇有这一类的事,需要捐款,首事者把捐簿伸到他们的面前时,他们都会提笔写下一个谁看了也会点头的数目。
因此,他们走在街上,一街的熟人都跟他们很客气地点头打招呼。
“早!”
“早!”
“吃过了?”
“偏过了,偏过了!”
王瘦吾真瘦。
瘦得两个肩胛骨从长衫的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他年轻时很风雅过几天。
他小时开蒙的塾师是邑中名士谈甓渔,谈先生教会了他作诗。
那时,绒线店由父亲经营着,生意不错,这样他就有机会追随一些阔的和不太阔的名士,春秋佳日,文酒雅集。
遇有什么张母吴太夫人八十寿辰征诗,也会送去两首七律。
瘦吾就是那时落下的一个别号。
自从父亲一死,他挑起全家的生活,就不再作一句诗,和那些诗人们也再无来往。
他家的绒线店是一个不大的连家店。
店面的招牌上虽写着“京广洋货,零趸批发”
,所卖的却只是:丝线、绦子、头号针、二号针、女人钳眉毛的镊子、刨花(1)、抿子(涂刨花水用的小刷子)、品青、煮蓝、僧帽牌洋蜡烛、太阳牌肥皂、美孚灯罩……种类很多,但都值不了几个钱。
每天晚上结账时都是一堆铜板和一角两角的零碎的小票,难得看见一块洋钱。
这样一个小店,维持一家生活是困难的。
王瘦吾家的人口日渐增多了。
他上有老母,自己又有了三个孩子。
小的还在娘怀里抱着。
两个大的,一儿一女,已经都在上小学了。
不用说穿衣,就是穿鞋也是个愁人的事。
儿子最恨下雨。
小学的同学几乎全部在下雨天都穿了胶鞋来上学,只有他穿了还是他父亲穿过的钉鞋(2)。
钉鞋很笨,很重,走起来还嘎啦嘎啦地响。
他一进学校的大门,同学们就都朝他看,看他那双鞋。
他闹了好多回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